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生周记 > 一年级周记 > 正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

【www.sz724.net--一年级周记】

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常带在身边。偶有闲暇时候翻翻,里面的文字总能抚平我心境上的皱褶……

初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在我大学一年级。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我偶然觅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随手翻开就被里面的文字吸引,在图书馆用了一整个下午一口气看完,又借回宿舍细细品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庆幸,自己能在大一的时候读到本书,大学四年也因为这本书中的启蒙指引,算是没有浑浑噩噩地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在留学欧洲期间,先后替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的《一般》(后改名为《中学生》)杂志写的稿子所集结成册的一本书。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29年,距今已有九十年。

这本书的序言是朱光潜的朋友,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一般》杂志的创办人夏丏尊写的。他说:“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谁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所谈及的内容关于读书、作文、学习、爱恋、哲理、人生选择等等,其中不仅围绕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青年的生活情况给出了自己对于自身修养的看法和建议,更结合自身在外留学的所见所感,告诉国内的青年要开拓思维,提升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直面人生、领略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诚如序言所说,这本书里的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在我求学期间,《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作文》《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知》这几封信对我影响颇深。《谈读书》中,朱光潜写道:“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当前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各自趋于模糊迥异。对于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尚未确立、辨识力有限的青少年而言,常常会有站在十字街头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时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年纪大了,看不进去书了。仔细想想,会有如此感受多半是心性上不够沉静,没有在青年时期寻出读书的乐趣。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久而久之,越觉得被生活上的细碎拖住身心,久而久之,甚至抛出“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可见,人在青年时代养成的习惯看似影响的只是个人认知和价值取向,实则是一个时代的轨迹。

而读书、作文、修身、成长为了是什么?

蔡元培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朱光潜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里指出,这两句话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并直言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

大学毕业以后,我独自一人到外地工作,过上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独居生活。初入社会,有迷茫、纠结和孤独等诸多过去不曾拥有的体验。某日,不知哪里来的灵感又想到这本书。也不知道是想念初读这本书的自己,还是想念这本书本身,于是就立马买了一本回来。重读过后,有种莫名地豁然开朗之感。可以说,这本书解救过我,让我不至于临歧路而哭,让那些艰难的日子也过得闪闪发亮。

离开象牙塔已有九年,我常常把这本书当作一个瞭望镜,与朱光潜和一百年前的青年隔书相望,所发现的是更多的美和真。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也可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舞台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世间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不免差误时光。这些毛病都在于‘摆脱不开’,这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是如此,要知所遗漏。”

……

谁能想到,这些文字是写于近一个世纪之前的。而以今人的目光来看,其中的内容仍然不落窠臼,让我共鸣多多。朱光潜在书中对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存在的毛病概括道:“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而九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似乎依然存在在我们身上。

青年人要怎么去领悟,漫长又短暂的一生又要怎样度过?

朱光潜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曾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持之以恒、恬淡克己、诚实坦荡、勇往直前,他终生恪守这座右铭,致力于美学研究、美学教学,介绍、翻译、论著美学的著述多达六百余万字,开拓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我国近代继王国维后的一代美学宗师。

钱钟书在《文学杂志》上对他的评价道:“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性情陶融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快乐的日子逃去如飞,愁苦的时光要如何面对?我欣赏朱光潜说的“闲愁最苦”倒不如“谈谈笑笑,跑跑跳跳”,颇有些东坡先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超然洒脱。

如今,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常带在身边,却并不常常读。偶有闲暇时候翻翻,里面的文字总能抚平我心境上的皱褶,在不同阶段带来不同的感受。此次再读此书,距离与“它”初见已有13年。虽说还能勉强算个“青年”,但总觉得人生的步伐似乎已经急吼吼地朝着中年迈去。花了两周的零散时间读罢,合上书本的时候,觉得当年那个在图书馆里捧着这本书埋头苦读的少年,依然在眼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100字

本文来源:http://www.sz724.net/xiaoxueshengzhouji/2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