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字数分类 > 800字周记 > 正文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樊锦诗事迹观后感800字大全

【www.sz724.net--800字周记】

向樊锦诗同志学习, 以她为榜样,甘于奉献,不忘初心。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一)

六年前,当时的敦煌研究院院长邀请谭盾去敦煌,她开玩笑地对谭盾说:你是音乐家,有名的音乐家,你能不能把敦煌用音乐来表达一下?

谭盾一入敦煌,即被这传承千年的艺术吸引打动,扎进洞窟六个小时才出来。

六年后,谭盾终于完成《敦煌·慈悲颂》。在2019年的国内巡演中,他特意将首演放在敦煌,在演出开始前,他把樊锦诗请上舞台,向现场观众介绍这段缘起,并恭敬地将总谱献给樊锦诗。樊锦诗也在敦煌研究院负责人陪同下,回赠壁画临摹作品以示感谢。

敦煌的演出让樊锦诗非常激动,她说:“敦煌的故事那么多,最后他归纳出来,叫做《敦煌·慈悲颂》。我的理解,他已经通过音乐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所以我听了深受感动。”

几天后,巡演到上海,樊锦诗又千里追踪去往上海,二刷《敦煌·慈悲颂》,并再次登台感谢谭盾和所有艺术家,她与谭盾的现场互动,让观众非常感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她扎根大漠50余年,潜心石窟,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她邀请谭盾创作音乐版的敦煌壁画,更让这份中华文明瑰宝踏上音乐的丝绸之路,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二)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终于作为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

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莫高窟的命运,国家独立了,国家强大了,国家发展了,我们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护了。”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在她的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8月27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她是整个文物行业唯一代表。她就是樊锦诗。(9月19日,中国文物报)

樊锦诗是一名考古学家,一生致力于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1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她毅然选择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50多年来,樊锦诗扎根西部,以敦煌作故乡,不顾环境艰苦,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她坚守大漠、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不忘初心,这是一个考古学家的初心与坚守,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担当。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集这么多荣誉于一身的樊锦诗,初到敦煌实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恶劣环境让这个坚强的女人掉了泪。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但是在毕业分配时,由于国家的需要,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去就是50年,她甘于奉献不忘初心,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莫高窟,努力传承老一辈莫高人的精神。

如今,80岁的樊锦诗同志退休不褪色,她继承前辈的“爱才如命”,持续抓紧培养人才,让有志青年赴西北大漠去延续发展莫高精神。这是她的初心,也是她的坚守。樊锦诗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有了更多的启发。我们要向樊锦诗同志学习,学习她甘于奉献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学习她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学习她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向樊锦诗同志学习, 以她为榜样,甘于奉献、不忘初心,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四)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五)

1月6日,“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改革先锋”樊锦诗以“永远在路上”为题目,与现场师生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感谢我们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好政策,让敦煌研究院的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樊锦诗感慨地说。

结合自身经历,樊锦诗与大学生们分享了她眼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她说,初到敦煌,条件艰苦,风沙漫天,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敦煌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今年80岁,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

樊锦诗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在全国文博系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进入了科学保护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敦煌研究院采用数字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每个洞窟的数字化保存,建设数字敦煌档案。樊锦诗说,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并且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实现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管理的创新,使保护和利用得到平衡发展。

“我有幸成为100位改革先锋中的一员,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几代莫高窟人的,是给敦煌研究院全体职工的,是给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作出贡献的人们的,也是给我国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我只是一个代表而已。”报告最后,樊锦诗动情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敦煌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做了一些事,但这些事都是应该做的。路还长,任重道远,关键是以后要做得更好。”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8级研究生李鑫被樊锦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的事迹打动,她说:“樊老师的事迹让人热血沸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能从先生身上学到的精神太多,但首先要做的就是做一个简单且专注的人。”

前来听报告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7级研究生李珊很受触动:“在樊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文物工作者55年的坚守和奉献。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工作岗位上坚守自己的信念长期干下去,经受得住诱惑,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听了樊老师讲述的莫高窟保护的故事,非常激动,她不仅为我们普及了敦煌学知识,也为我们带来了榜样的力量。”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师刘再聪说。

听完报告,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韩承志感到无比震撼。他说:“青春年少时扎根西部,一待就是50多年。而最让我震撼的是樊锦诗先生兼顾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的睿智。她分享的人生感悟为我清晰地传达了立身行事的准则和思想取舍的境界,为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来源:http://www.sz724.net/zishufenlei/30547/